“超級大文豪”“資深大吃貨”“寵弟好大哥”“灑脫社!薄
沒有錯,你聽到的這些形容詞,都是形容蘇軾蘇東坡的。在位于市區白鶴峰的惠州蘇東坡紀念館,你可以看到超級真實的東坡,了解他在惠州的故事,觸碰一個有趣的靈魂。
東坡紀念館。
一門三學士 家風代代傳
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,景祐三年(1037年)出生于眉州;葜輺|坡紀念館一樓以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為主題,對蘇東坡的生平進行講述。
蘇東坡雕像。
蘇軾出生在書香之家,蘇氏一門家風篤厚,可總結為:讀書正業、孝慈仁愛、非義不取、為政清廉。這些優良的品質,也深深地影響著蘇氏族人。
三蘇赴京趕考像。
嘉祐二年(1057年),蘇軾與其弟蘇轍隨父蘇洵進京(汴梁)應試,二人成為同科進士,名震京師。當時士人中流傳一句歌謠:“眉山生三蘇,草木盡皆枯!碧K洵、蘇軾、蘇轍三人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,在文學上的造詣,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,“大蘇”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,最為后世所熟知;“小蘇”蘇轍官做得最大,成就斐然;而他們的父親“老蘇”創作的《六國論》等名篇,傳之后世,謂之經典,有著“一門三學士”之美稱。
蘇軾詩集。
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不僅以才華著稱于世,也以兄弟情深昭示后人。兄弟倆從小在一起讀書,是同科進士,同年步入仕途。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,在變法斗爭中共同進退,蘇軾個性鮮明,曠達灑脫,蘇轍則沉穩內斂,慮事周全。兄弟倆形成明顯的互補,所以他們的仕途雖然坎坷有異,而相知相親,始終如一。熙寧九年(1076年)中秋之夜,蘇軾舉杯邀月,心潮起伏,頓時涌出難以排遣的悲歡離合之情,于是乘酒興正酣,揮筆寫下了千古名句: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!
寧遠軍節度副使碑。
自王安石變法始,朝野上下頓失平和,蘇軾請求出京,先后就任于杭州、密州、徐州等地。元豐二年(1079年),他調任湖州知州,隨后受“烏臺詩案”牽連,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,從此開墾城東坡地以補生計,并自號“東坡”。
清代蘇文忠公祠石雕香爐。
元豐七年,宋神宗駕崩,蘇東坡選擇常州作為終老之地,一年后被召回京師。彼時蘇東坡剛強耿直,既不容于新黨,又不諒于舊黨,便再次請求外調,于元祐四年(1089年)至杭州,為民治病建堤,深得百姓稱頌。然而好景不長,此后幾年內,他又被調任潁州、揚州、定州。
不辭長作嶺南人
紹圣元年(1094年)閏四月,蘇東坡57歲。他離任定州南下入粵,于紹圣元年十月二日扺達恵州,長途奔波達六個月,而后開始了兩年又八個月的寓惠生活;葜輺|坡紀念館負一樓展出的是《不辭長作嶺南人》——蘇東坡寓惠事跡陳列。
東坡南下惠州路線圖。
在惠州,東坡是如何“搞事業”的?寓居惠州,東坡“奮厲有當世志”的初心不改,所以即使身處逆境,還是以為老百姓辦實事、辦好事為己任。他“見義勇于敢為,而不顧其害”,改善革新,喜愛建設,倡建了300多座軍隊營房,推廣先進農具木秧馬、水碓磨,助建東新橋和西新橋,幫助百姓購藥治病等,為惠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。
古惠州府模型。
寓居惠州期間,蘇軾是一個“無簽署公事”的閑官,達觀處世、忘懷世外、與世無爭、瀟灑恬靜是其生活的主基調。因此,詩酒宴游,結識朋友也是性情曠達的他最愛做的事情。這段時間,蘇軾廣交“筆友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蘇軾謫居惠州期間,跟全國各地有書信或直接交往的友人約100多位。
東坡雪堂雕像。
在惠州的這段時間,是東坡詩詞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。據統計,在惠期間,他共創作了587篇詩詞文章,僅次于黃州(753首)。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家居俗務,也記寫了惠州的山水風物和人文世情,是蘇軾留給惠州人民豐富的文化遺產。
東坡紀念館內展示的遺跡。
東坡甚愛惠州荔枝,寫下的《食荔支二首》更是不少人耳熟能詳的名作。根據“羅浮山下四時春”一句,很多人以為東坡品嘗的是羅浮山的荔枝,但實際上東坡品嘗的荔枝產自惠州西湖附近的梌山,該處今天位于惠州西湖附近的中山公園,是隋代以來歷朝惠州府署的所在地。當時,知州詹范邀請東坡到梌山的太守東堂飲酒品荔,東坡賞啖之余,便寫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。
東坡思無邪齋銘。
惠州的秀美山水和“吏民相待甚厚”使東坡產生了“長作嶺南人”的念頭,紹圣三年蘇軾在白鶴峰上買下一塊數畝大的白鶴觀遺址,按兩進的格局,花了一年時間建造了自己在惠州的永久居所,并在房屋四周、庭院及上山道旁都種上花木。
東坡與朝云雕像。
白鶴峰位于惠州橋東,即古歸善縣,今惠州東坡祠所在地。高五丈,周一里,北臨東江,景色宜人,特別是夕陽西照時,山水生輝,風光綺麗,“鶴峰返照”,是惠州八景之一。
市民被東坡文化深深吸引。
時光悠悠,當年的東坡新居也變成了如今的“東坡祠”。這里,也是目前中國唯一可考證的蘇東坡自己建造的居所。東坡寓惠千日,影響惠州千年。東坡文化在惠州傳承千年不衰,塑造著惠州的城市氣質和人文底蘊。
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
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肖泓